現代科技金融體系的演變
1、1950年到2000年:傳統科技金融體系形成期
五六十年代: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開展,各國紛紛開創科技擔保、科技信貸等金融業務,并在此基礎上逐漸出現了專門為科技企業進行金融服務的科技銀行,主要以日本、德國為典型代表。這一階段,風險投資開始起步,但發展并不成熟。這一階段的科技金融偏向于科技企業生命周期的中后期,對于科技企業的初創期的扶持力度有限。
七八十年代:為了幫助科技企業度過死亡之谷,風險投資在世界各國開始調整,并呈現井噴式增長的態勢。與此同時,世界各國開始形成了相對活躍的資本市場。風險投資、資本市場的共同繁榮迅速支撐起當時的科技創新局勢。主要以美國、以色列為典型代表。這一階段科技信貸與科技擔保處于穩定的優化階段。這一階段的風險投資不僅滿足了科技企業的融資需求,更加激發了科技成果向科技企業轉化的動力。
九十年代:世界各國金融工具開始根據自身的創新活動進行調整,投貸聯動、投貸保聯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紛紛出現,傳統的科技金融體系全面建立(如下表)。一方面,形成了以科技信貸、科技擔保為主要金融手段的間接融資主導的科技金融體系(以日、德為主);另一方面,形成了以風險投資和資本市場為主要金融手段的直接融資主導的科技金融體系(以美國、以色列為主)。傳統的科技金融體系基本滿足了科技企業在生命周期各個階段的資金需求。
表:傳統金融體系主要特征
體系 | 主要金融工具 | 代表國家 | 科技創新特點 | |
傳統科技 金融體系 | 政府引導基金 | 以色列 | 傳統產業的科技創新與升級優化,例如高端制造業等;新生的高科技產業,如生物技術產業、電子信息技術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等 | |
間接融資主導的 科技金融體系 | 科技擔保 | 日本、韓國、 | ||
科技信貸 | ||||
直接融資主導的科技金融體系 | 風險投資 | 美國 | ||
資本市場 |
2、2000年之后:現代科技金融體系發展期
2000年之后,傳統的科技金融體系不斷完善,主要的金融工具不斷優化,衍生的金融工具加速發展。與此同時,互聯網信息技術呈現爆發式增長,對科技產業與科技金融造成了沖擊。以互聯網為主要媒介的現代科技金融體系加速發展,互聯網信貸、互聯網股權融資等金融模式紛紛開展,P2B和眾籌模式在各國涌現。主要以美國、英國為典型案例。
互聯網金融與傳統的科技銀行、風險投資在交易模式、定價機制、資金籌集速度、項目論證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不同;
互聯網金融對于項目價值和風險的判斷,在互聯網上展開,可以集中眾多成千上萬的投資者互動交流,短期內能夠集中眾人的智慧和經驗,能夠迅速明晰項目價值和判斷項目風險;傳統的科技銀行和風險投資依賴優先的專家,數量還是有限,傳統的交流模式出現眾多專業人士互動交流模式;
互聯網金融籌資者眾多,傳統機構從節省經營成本的角度考慮,往往吸納投資者數量有限、單個投資者投資金額有數量較高的最低限額要求,而互聯網金融可以做到1元起投,能夠吸收成千上萬的投資者的資金,籌集社會閑散資金辦大事;
互聯網金融的交易速度大大提高,借助互聯網工具,支付寶等工具瞬間到賬,這樣籌集資金的速度大大提高。
綜合以上三個方面來看,互聯網金融的眾籌、p2b等金融工具目前迅速興起,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代替科技銀行和風險投資的工作,可能會對傳統的互聯網金融格局產生較大的沖擊。
上一篇:東亞都市圈發展規律
下一篇:北京市健康產業發展現狀和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