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久久-青楼烟云在线观看-青青99-青青操国产视频-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热久久

網站導航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東亞望京中心A座 401號樓5層

郵編:100021

電話: 13552913761

當前位置:首頁  > 成長視點

產業集群形成的驅動因素與分類

來源:本站 發布日期:[2018-08-17] 發布者: 點擊次數:
       一、產業集群形成的基本驅動因素
     
       1.市場是主要驅動力量


       就中國產業集群的產生而言,絕大多數是在市場規律作用下由企業自我發展而逐漸形成的。其中,廣東珠三角的產業集群是由外商直接投資驅動下的外向型加工業集群,浙江溫州一帶是依靠當地企業家和工商業發展起來的特色品產業集群,而北京中關村則是依托密集的國家高科技資源形成的高科技產業集群。這些產業集群都是市場力量驅動下自發形成的,當地政府只是在產業集群的雛形出現后才加以引導。而且,從發展歷史看中國產業集群的主要驅動力也是市場,無論是外資還是民營企業,都是抓住中國改革開放的良好機遇,充分利用市場不斷擴大和開放不斷深化的大好時機,實現了空間集聚和產業分工合作,從而形成產業集群并在其中不斷發展壯大的。例如溫州柳市鎮的樂清求精開關廠,1984年7月創辦時是一個典型家庭作坊,只有5名職工,年銷售收入不到1萬元,但是它抓住了當時市場需求旺盛,供給不足的機遇,大力擴展市場,并且通過效仿、衍生,到20世紀80年代末,柳市鎮已有生產低壓電器企業2300多家、家庭作坊9000多家。

     
       2.地方政府發揮助推作用


中國產業集群形成之初,基本上都是企業的自發行為,但產業集群的雛形出現后,地方政府往往都會積極扶持,對本地產業集群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地方政府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提供各種優惠政策吸引投資,促進企業發展。地方政府通常在土地、稅收等方面,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為產業集群的發展創造寬松的環境。二是完善基礎設施,優化投資環境,增強招商引資的吸引力。三是建立工業園區,鼓勵企業“進區入園”,促進產業集聚和園區化進程。四是建立交易市場,擴大市場規模。五是舉辦產品博覽會與商貿會,擴大對外影響力和市場知名度,實施區域整體營銷,創建地域品牌。六是引導與支持企業技術改造,促進產業集群的產品技術升級。七是協調產、學、研結合,為產業集群創造源源不斷的技術創新能力(張曼茵,2005)。

       二、形成途徑與產業集群分類


       由于地方基礎、驅動因素等的差異,不同地區、不同產業的產業集群的形成途徑存在較大差別,據此可以將產業集群劃分為不同的類型。根據國內學者們的研究,從形成機制出發,主要存在以下幾類產業集群:

       1.依據地方傳統優勢,主要在市場力量的作用下形成


根據傳統優勢的不同又可以分為三類:以地方文化或企業家精神為基礎、以傳統優勢產業為基礎或以地方性資源為基礎。溫州是產業集群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當地傳統吳越文化或現代企業家精神被認為是產業集群在這里得以快速發展的最重要原因。實際上,這種因素也是導致江浙其他地區大量出現產業集群的原因,它已經成為中國產業集群最主要和最廣泛的誘發因素。以傳統優勢產業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產業集群也很多,特別是在歷史上的一些手工業集群地區,如福建德清的瓷器、江西省萬載縣和湖南省瀏陽市的花炮制造業等。以地方性資源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產業集群,如河南騾河的食品加工、江蘇邳州的木材加工業等,主要得益于本地區所擁有的各種特色資源。

       2.基于市場或交通等區位優勢,在市場作用下發展起來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由沿海向內地逐步推進的,沿海一些地區借助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吸收外商投資,在“三來一補”的基礎上形成外向型出口加工產業集群。其中,比較典型的如珠三角地區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和蘇南地區、膠東半島外資企業的大規模集聚等,前者形成的是我國規模最大、產品出口比重最高的電子信息產品生產基地。另外,一些產業集群是依托專業化交易集散地的大型專業市場發展起來,或依靠外部市場逐步形成。如福建晉江的制鞋、廣東佛山的陶瓷、中山古鎮的燈飾等。

       3.與大企業相關聯形成的產業集群

有些產業集群是在為大型企業配套的過程中形成的,如山東青島海爾集團、重慶嘉陵摩托集團、長春一汽制造等大型企業集團附近形成的企業網絡、生產配套體系。另外,也有一些是通過大中型國有企業的分解、剝離逐漸形成的。一些管理松散、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通過分拆,鼓勵工人創辦家庭工業、私營企業,最后形成一系列“專而精”的企業群,最終形成類似于為核心企業配套的專業化產業集群。

       4.依靠高校或科研院所的智力資本,自發形成的產業集群

在高?;蚩蒲性核械闹橇Y本密集地區,通過技術人員的自發創業,推動新技術的產業化和高技術服務業的發展,最終形成產業集群。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與發展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大批走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師和研究人員依托中關村地區高校與科研單位集中的優勢,創辦企業并相互促進,最終導致北京中關村高科技產業集群的出現。

       5.政府直接推動下形成的產業集群

       目前,中國依靠政府規劃培育起來的各類園區很多,如大學科技園、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園等,其中有些已經出現產業集群的雛形。雖然中國各級政府舉辦的各類園區數量眾多,其中一部分在“園區化”的基礎上已開始向“集群化”方向發展,但總體上看,完全在政府主導下培育產業集群比較難以成功。代表性產業集群的形成過程與驅動力量

       以上對中國產業集群形成機制的主要途徑進行歸納和梳理,但是,應該看到,就像產業集群內涵所預示的那樣,每個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都具有自身的特點。下面以具有代表性的東莞IT產業集群、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晉江制鞋產業集群、溫州的產業集群和寧波服裝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歷程為例,來揭示產業集群在中國興起的基本驅動因素。

       1.代表性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

       (1)東莞IT產業集群

       20世紀70年代,廣東得改革開放之先經濟快速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成為外商投資的沃土,承接先進國家和地區產業的大量轉移,引進了大量的外資、技術、設備。由于產業的發展需要上中游產品配套,轉移到珠江三角洲的產業呈現出相對集中的趨勢。東莞承接日本、臺灣、香港的產業轉移,形成以電子信息、電子五金為主的IT產業集群,僅石龍鎮就承接了日本美能達、京瓷公司、三協精機以及臺灣EMC等產業的轉移,形成年產復印機40萬臺、打印機60萬臺、照相機240萬臺的規模,還吸引北大方正等企業落戶,形成電腦整機100萬臺、顯示器150萬臺的生產能力(曾祥效,2005)。東莞的IT產業集群主要依靠充分利用國家的優惠政策,憑借毗鄰香港、交通便利、勞動力低廉等優勢,大力開展對外合作,大規模吸引外商投資發展起來的,特別是抓住90年代中期國際IT產業轉移的機遇,吸引大量的上下游配套企業落戶本地,逐步形成較完善的地方產業配套體系。目前,該集群以機械加工制造業為主,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主要競爭優勢是勞動力投入成本低廉和地區產業規模效應。

       (2)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北京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是目前中國唯一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的高科技產業集群,它依靠地區獨有的知識和人力資本,利用地區產業政策,高科技產業發展非常迅猛。中關村上世紀80年代之前是按原蘇聯模式規劃建設的文化教育區域,高校和科研院所林立,學者云集,然而科研成果與經濟脫節,經濟發展緩慢。80年代初期,市場經濟大潮在中關村涌起,以民營科技企業為代表的科技企業從貿易和服務起家,進行了計劃外發展高新技術的積極嘗試,到1988年成效顯著,獲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此基礎上,成立了以北大、清華、中科院和“電子街”為核心的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實驗區,“小政府,大服務”,為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生存環境。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數目迅速增長,到1998年增至4500家,2000年增到6000多家。同時,上萬家電腦配件銷售公司也云集中關村。此外,中關村的各種組織機構之間的聯系和地區文化逐漸發展起來,各種方式的合作與交流成為中關村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王緝慈等,2001)。

       (3)晉江制鞋產業集群

       處于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地區之間的福建省,也有典型的產業集群,最有代表性的是晉江鞋業產業集群。晉江是福建東部沿海一個縣級市,土地面積649平方公里,人口102萬,從全國范圍來看,晉江的經濟規模并不算特別突出,但那里的一些產業規模和產業集聚程度卻是相當驚人的。目前晉江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鞋工業基地,享有“中國鞋都”之譽,現 有制鞋企業30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50多家,鞋材企業2000多家,年產各種鞋類8億多雙,年產值150多億元,出口創匯超過12億美元,已經形成以鞋材、鞋機、制鞋一條龍開發、配套齊全的運動鞋、旅游鞋產業鏈。2006年晉江鞋機總產值超過13億元。晉江產業集群的特點是依靠地區開放政策和吸引外資發展起步,發揮地區勞動力成本優勢,把傳統的手工加工與國際市場聯系起來,它以中小企業為主,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

       制鞋行業在晉江既不屬歷史淵源型產業,也不具有濃厚的地方自然和人文特征,制鞋生產在當地并無自然和原料上的優勢,又無工藝上的傳統繼承。晉江的制鞋行業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發展,主要依靠僑資和臺資,以來料加工為主,以出口為導向。在發展過程中,中小企業的分工合作與外部市場(尤其是國際市場)的需求使晉江制鞋業產生了群聚效應,逐步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旅游鞋生產基地。在提升生產能力的同時,晉江產業集群不斷加大市場開發和產品推廣,目前中國(晉江)國際鞋業博覽會是中國鞋業行業規模最大、覆蓋層面最廣、國際性專業性最強的展會之一,歷經七屆成功舉辦,博覽會成效顯著,被業內權威機構授予“中國會展業最佳展覽會”稱譽,總展出面積逾22萬平方米,與會客商遍布世界5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內上百個城市。

       (4)溫州的產業集群

       浙江省產業集群中最為典型的是溫州市的產業集群。溫州是浙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是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首批13個農村改革試驗區、城市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之一。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溫州把國家的政策與本地實際相結合,率先進行市場取向改革,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區域經濟發展路子,被國內外經濟學者稱為“溫州模式”。在這種經濟模式中,“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特色產業集群為溫州經濟發展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經過20多年的發展,溫州已形成了一批具有明顯區域特色的產業集群,主要有樂清柳市的低壓電器、永嘉橋頭的紐扣、瑞安塘下的汽摩配、平陽蕭江的塑編、蒼南龍港的印刷、市區的皮鞋、打火機、眼鏡等。溫州的產業集群發展很有特色,具有民營經濟發展的典型特征,如大部分產業集群是地區民營經濟發展的結果,市場專業化程度非常高,充分利用了勞動分工的效率,依靠市場機制和民營經濟的有效激勵機制,以地區小企業為主,逐漸發展成為某一產品的主要生產基地。

       (5)寧波服裝產業集群

       寧波的服裝產業集群發展也很有自身的特點。寧波的服裝業具有獨特的歷史背景和地方優勢,在這里,誕生了中國第一個近代服裝流派——紅幫裁縫,紅幫裁縫制作了中國第一套國產西服和第一套中山裝,開了中國第一家西服店,并掀起了寧波服裝產業的第一次浪潮。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寧波許多服裝企業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引進國際上先進的電腦排料、攤布、自動生產、立體熨燙、自動包裝生產線,提高生產設備的加工工藝水平,全市絕大部分重點服裝企業關鍵技術裝備已達到國際先進水準。一些大型服裝企業逐漸嶄露頭角,大規模的機械化成衣生產代替熟練的手工勞動,以杉杉、雅戈爾為代表的寧波服裝集團軍掀起了寧波服裝產業第二次浪潮,寧波服裝也憑此奠定了在國內的龍頭地位。這是寧波服裝產業集群發展的基礎。但是,當時寧波的服裝企業多是“單打獨斗”,在市場中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發展有放緩趨勢。就在這關鍵時刻,在地方政府的倡導和幫助下,寧波服裝產業開始走集群化的道路,由于原有基礎比較好,市場發育比較完善,以及企業和其他組織機構的通力合作,地區很快形成服裝產業集群,產業內部專業分工更加細化,內部聯系更加緊密,支撐條件越發完善,服務體系更加完備。隨著集群化的推進,寧波服裝產業取得了較大發展。寧波服裝產業集群在于它是在傳統產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型企業相對較多,品牌優勢很強,這在中國產業集群中是比較少見的。

       2.代表性產業集群的特點與發展動力

       以上5個地區的產業集群并不能完全反映中國產業集群發展的全貌,但從行業類型、發展誘因、要素類型和主要經濟優勢等方面看,這些產業集群各具特點(詳見表3),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體而言,以東莞為代表的IT產業集群主要是依靠外資投入和海外產業轉移發展起來的,這類產業集群關鍵是要保持地區的成本優勢并強化集群內部發育。以溫州為代表的低技術專業化產業集群,其主要特點和優勢就是以高度發達的流通網絡為背景,實現低成本、低技術的經濟規模擴張,但這類產業集群是很容易被模仿的,集群的競爭優勢難以保持,不斷增加技術投入是保證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寧波的服裝產業集群與其他產業集群的最大區別是它依靠品牌優勢帶動整個產業集群發展,因此它具有獨特的競爭優勢,但如何進一步提升這些品牌的含金量,發揮這些品牌的市場效用,并且逐步打入國際市場是當前寧波服裝產業集群面對的困難。北京中關村的高科技產業集群,在相當程度上掌握了中國IT產業的市場脈絡,培育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IT企業和IT人才。但是,作為中國知識和人才最為集中的區域,中關村能否實現國外技術的本地化,能否成為中國IT技術創新的發源地,能否最終成為以創新為主、有自身發展動力的創新型高科技產業集群,決定了中關村未來的長遠發展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