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久久-青楼烟云在线观看-青青99-青青操国产视频-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热久久

網站導航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東亞望京中心A座 401號樓5層

郵編:100021

電話: 13552913761

當前位置:首頁  > 成長視點

湖北省赤壁市農業農村“十四五”規劃展望

來源:本站 發布日期:[2020-11-23] 發布者: 點擊次數:
     (一)發展基礎與發展形勢

       1.農業發展歷史悠久

       赤壁市為幕阜山余脈與江漢平原接觸地帶,在縣史記載的1800多年歷史中,長期經營傳統農業。新中國成立初,農業生產力提高,農業經濟向好。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國家在蒲圻(赤壁)興建三峽試驗工程——陸水水庫,蒲圻經濟迎來了第一次跨越式發展。70年代初,陸水南北干渠修通,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1986年蒲圻撤縣設市,1998年更名赤壁市,農村大批勞力進城務工經商,以農業為基礎,工業、旅游業開始快速增長,形成赤壁特色的三大優勢產業。2019年赤壁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66.85億元,增長8.7%,入列全省21個高質量發展重點縣(市、區)、全省首批14個創新型縣市創建單位,產業結構繼續優化,三次產業占比調整為10.86:44.85:44.29,獲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2019年赤壁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53.1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6%。其中,農業增加值329131萬元;林業增加值23308萬元;牧業增加值26845萬元;漁業增加值127769萬元。



2015-2019年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

       全市糧食總產量27.54萬噸,同比下降5.88%;種植面積61.49萬畝,同比下降4.9%。其中,夏收糧食面積3.61萬畝,總產量0.7萬噸,同比增長2.9%;秋收糧食面積48.69萬畝,總產量23.27萬噸,同比下降4.55%。



2015-2019年糧食產量

       全市經濟作物總面積87.38萬畝。其中,油料作物面積37.62萬畝,總產量4.6萬噸,同比增長1.81%;蔬菜類面積32.84萬畝,總產量47萬噸,同比增長2.94%。

       全年生豬出欄16.54萬頭,同比下降2.93?%;牛出欄3380頭,同比增長0.18%;羊出欄14570只,同比增長2.17%;家禽出籠395.22萬只,同比增長15.67%;禽蛋產量11442噸,同比增長2.55%。

       茶葉面積16.21萬畝,其中采摘面積11.96萬畝,總產量4.44萬噸,增長6.01%;園林水果(不含果用瓜)面積5.69萬畝,總產量35248噸,增長2.49%。

       全年水產品產量6.88萬噸,比上年增長3.77%。其中,小龍蝦養殖面積25萬畝,總產量1.54萬噸,增長1.99%,占淡水養殖總產量的23.48%,比上年下降1.81個百分點。

       2.大力發展特色產業

       青磚茶

       赤壁市發展茶產業的自然條件優越、文化基礎濃厚、市場認可度高。2013年赤壁市提出“打造百億茶產業”的發展戰略,2016年全市茶園面積擴大到12.98萬畝,通過國家茶葉流通協會評審,赤壁市在茶園面積、產量、產值及茶葉品牌影響力、茶葉市場占有率等方面在全國百強茶葉縣(市)中,居第八位。截止2019年底,全市茶園總面積達16.2萬畝,茶葉總產量達4.2萬噸(其中磚茶產量4萬噸),茶葉生產產值12億元,全產業鏈產值達45億元,實現稅收近2000萬元,在五年時間內茶葉總產量、總產值都實現了翻番增長。赤壁市共有茶企38家,其中,省級以上龍頭企業5家(國家級1家),從業人員3.5萬人,帶動5000多戶茶農增收脫貧, 2019年建設赤壁青磚茶研究院、區域茶葉交易中心。

       獼猴桃

       獼猴桃作為赤壁農業發展的三大主導產業之一,為推進赤壁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注入了強勁動力。目前,赤壁獼猴桃種植總面積6.2萬畝,年總產量達5.6萬噸,為全國最大獼猴桃基地縣市之一,2020年將繼續新建改建獼猴桃基地1.35萬畝。

       楠竹

       楠竹又稱毛竹,赤壁市素有“竹鄉”之稱,是全國年產百萬根以上商品竹的重點縣(市)之一,居全國第二位。赤壁楠竹主要產地是趙李橋、茶庵嶺、中伙鋪、官塘驛鎮和陸水湖風景區辦事處、官塘驛林場,所產毛竹節突特、竿散生、挺拔修長、圓筒形、竿環不隆起、竿上部每節有三分枝、葉鞘上部略有細毛、筍籜有毛、竹色潔白、纖維堅而細長、富彈性,為編制竹制品的優良原料。2016年,全市有楠竹16.8萬畝,立竹蓄積量4250多萬根,年產商品竹100萬根以上。2020將重點開展楠竹質量認證工作,推動外銷出口。

       小龍蝦

       小龍蝦養殖投資少、風險小、見效快,已成為赤壁市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主要模式之一,成為赤壁市農業經濟的亮點產業和支柱產業。全市小龍蝦發展態勢迅猛,養殖面積達到22.5萬畝,其中稻田綜合種養面積18.5萬畝,池塘套養面積1萬畝,池塘主養2.5萬畝,溝、港、渠野生寄養面積0.5萬畝。產量達到9837噸,產值高達7.2億元。2020年將繼續建設小龍蝦良種繁育基地5000畝。

       3.建設美麗鄉村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赤壁市已啟動實施《鄉村振興考核辦法》。2018年第一批14個村莊規劃已完成專家評審,2019年第二批24個村莊規劃已形成成果匯編。完成了市域村莊布局規劃初步規劃方案。

       農村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基礎城鄉供水一體化。已完成赤壁市11個鄉鎮12個水廠的前期摸底工作,已接管經營赤壁鎮水廠等7個水廠。委托第三方機構完成赤壁鎮水廠等5個水廠財務認定工作。已完成赤壁鎮水廠、柳山湖水廠、中伙水廠取水、消毒工藝等設施設備更新維護。公交一體化。截止2020年6月底,赤壁市已開通農村公交線路5條,投入公交車82輛。計劃收購余家橋、赤壁鎮、黃蓋湖鎮3條線路,正式開通通往余家橋鎮的16路公交車。推進氣化鄉鎮。2020年6月,市政府授權市住建局與赤壁華潤燃氣有限公司簽訂赤壁市鄉鎮管道天然氣特許經營協議。華潤燃氣公司已完成全市11個鄉鎮的市場調研、投資預算、經濟評價和可行性分析等工作。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已完成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2015年-2019年)全部17項目配網工程、2項目業擴工程。其中: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總投資3.16億元,累計完成主體工程量為新建改造10千伏線路641.937公里;完成新建、改造配變543臺,容量56915千伏安;新建、改造低壓線路1031.47公里。道路建設和改造。完成“四好農村路”提檔升級路基拓寬31.1公里,路基路面29公里,自然村通組公路22.283公里、日常養護路面維修2850平方米、全市農村公路35座危橋的前期檢測評定工作。

       整治農村人居環境。赤壁市制定了《赤壁市2020年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推進財政專項資金統籌整合支持美麗鄉村建設的通知》等相關政策,統籌整合43項專項資金優先向美麗鄉村示范村(整治村)傾斜。2019年度建設美麗鄉村34個,其中:已完成15個,正在建設19個。

電商進農村。已完成農村電商快遞三級配套體系建設。快遞進農村。一是抓好“+倉儲物流”,計劃合作共建大橋局華南區物資中轉倉庫;二是推進“+中小市場就近配送”,正在組織企業對接上游供應商和下游經銷商,擬建知名家電品牌赤壁倉儲配送中心。

       4.繼續深化農村改革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赤壁市14個鄉鎮(辦、區)、162個村(社區)已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在全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管理系統進行了登記賦碼,掛牌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2019年申報省新型村級集體經濟扶持村6個,2020年申報4個。

       鞏固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成果。辦理確權改證申請改證568件;印發流轉合同2萬份,指導新型經營主體簽訂正規流轉合同;開展全市規模經營大戶調查摸底,共有規模經營戶796戶,規模經營面積 88046.58畝。

       建立城市人才入鄉激勵機制。實施“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開展“荊楚科普大講堂—走基層”線上活動。

      (二)規劃重點與難點

       鄉村特色產業面臨升級轉型。產業是經濟發展的根基,鄉村特色產業可以使縣域經濟走得更遠、走得更廣、走得更穩。赤壁市綠色資源得天獨厚,發揮綠色優勢以“特”制勝,圍繞小龍蝦、獼猴桃、青磚茶、水果種植、竹木加工等特色產業,赤壁市已經取得一定規模和成績,但是仍然面臨激烈的競爭,“十四五”期間,赤壁市的特色產業需要從寬泛、粗放發展向專業、精細轉變,需要從產業集群構建、產業鏈延展、品牌塑造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規劃。

       鄉村建設和治理面臨新問題。美麗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但是在鄉村建設實施的過程中,已經顯現出一些問題。例如,鄉村建設千篇一律,特色不明顯,沒有很好地結合本地自然資源精心打造,沒有彰顯個性特色的鄉村風貌;美麗鄉村建設的資金主要依靠政府補助和群眾自籌,引進社會資金的難度較大;經常出現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缺乏長效管理體制。

       確實提升農民幸福感。收入更均衡。2019年城鄉居民收入比已經縮小為2.64:1,但是城鄉居民收入可支配收入的絕對差距已達26338元。農村內部20%的高收入家庭與20%的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差額也在擴大。2013年農村內部高收入家庭人均收入比低收入多21323元,到2019年,這個差距擴大到31786元。豐富農民生活,提高農民素質,融入高質量現代化農業農村的發展建設中。

       (三)發展環境與規劃思路

       國家規劃方向

       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適應確保國計民生要求,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深化農村改革。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湖北省規劃方向

       加快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產品銷售。強化農業農村科技裝備支撐,提升科技服務效能,加強關鍵技術創新,建設重大科技設施。大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強化水生生物資源保護,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龍頭企業質效,創建“六有”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培養農業農村人才。加快提升鄉村建設和治理水平,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加快推動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積極推進鄉村綜合治理。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深化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全面推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持續推進農墾改革。強化“三農”工作支撐保障,強化農業農村法治建設,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機制,加強基層服務體系建設。

       咸寧市規劃方向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培植特色農業。加快補齊農田基礎設施短板,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堅實基礎。推進綠色農業示范區建設,做好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創建考核驗收工作。大力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持續推進千億農產品加工工程。謀劃推動咸寧智慧農業大數據中心建設,實施農產品品牌培育行動,持續壯大楠竹、茶葉、油茶三大百億產業。

       建設美麗鄉村。鞏固“五線五治”成果,創建一批美麗鄉村示范村。探索城鄉環衛“全域一體化”第三方治理模式,構建垃圾治理長效機制,推動農村公廁規范化建設改造和制度化管理養護,分類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積極防控農業面源污染,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大力推進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推行農作物秸稈回收和農用地膜資源化回收利用。

      優化農村治理。深入實施“三鄉工程”,大力發展富民鄉村產業,培育一批有知識、懂技術、能創業、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引導承包地“三權”分置,支持有經營性收入的村開展股份合作制改革。推進農村宅基地確權頒證工作,鼓勵農民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和農房資源。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制,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引導農民辦好自己能辦的事。以村規民約為載體,因地制宜推進移風易俗,推動形成農村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