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趨勢
來源:本站
發布日期:[2021-01-26]
發布者:
點擊次數:
1.世界藥品市場規模緩慢擴張生物醫藥作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現在已經成為全球新的經濟增長點。據測算,過去5年,世界藥品市場年均增長速度保持在6.2%,且目前正處于不斷增長中。從世界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趨勢來看,預計到2016年之后將進入快速發展期,并逐步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產業。

2.醫藥生物技術已日漸成為國際科技、經濟競爭的焦點
未來的醫藥生物技術已經展示出巨大的市場前景,成為國際科技競爭,乃至經濟競爭的重點。醫藥生物技術正在使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等產生重大變化,加速形成生物藥、化學藥、天然藥物(包括中藥)三足鼎立的藥物新格局,推動人類醫學史上繼公共衛生制度、麻醉術和疫苗、抗生素應用之后的第四次科技革命。
(1)生物技術藥物發展迅速
人類已能生產針對200多種疾病的500多種生物藥物,全球有3.25億人受益于生物技術。全世界還有近700個生物藥正在臨床試驗階段。我國已有近40種生物藥進入上市,150余種生物藥進入臨床試驗,其中一類新藥占1/3左右。
(2)疫苗技術將使疾病預防技術產生重大變革
人類已經利用疫苗等技術,基本控制、甚至消滅了天花、脊髓灰質炎等疾病。新的基因工程疫苗、多聯或多價疫苗的不斷開發與應用,將為人類預防并控制SARS、禽流感、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肺結核等傳染病提供技術支撐,一些惡性傳染病有望進一步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消滅。
(3)基因組學等技術將使病疾診斷更早、更準確
生物技術正在使疾病診斷出現早期診斷、精準診斷、多種疾病同時診斷三個新的特點。運用疾病相關基因能夠預測遺傳疾病,做到一生疾病早知道。應用脂類組學等技術將能預測癌癥、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發生。基因芯片、蛋白芯片等生物芯片技術則能快速、高效、準確地同時診斷疾病、或多種病原物引起的疾病。
(4)分子分型等技術將推進個體化治療
運用現代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蛋白組學的技術成果,人類可能針對不同患者的遺傳學上差異(單核苷酸多態性,SNP)和病原學特點,采取不同的治療手段,減少不必要的治療措施與藥物,大幅度地提高疾病治療效果。針對癌癥、心血管病等疾病的個體化治療的研究,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研究的熱點。
(5)干細胞、組織工程技術將催生再生醫學
干細胞技術的突破,使人類有可能在體外培養,定向誘導分化為人類所需要的各種組織或器官,開創人類組織、器官再生、移植的新時代。干細胞技術還將為治療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骨質疏松、惡性腫瘤、老年性癡呆、帕金森病和遺傳性缺陷等疾病,提供新的治療途徑。人類未來將會象更換汽車零件一樣,更換老化的組織與器官,使人類健康水平邁上新臺階。目前,世界上已經有骨、軟骨、皮膚、肌腱等一批組織工程產品進入臨床試驗階段,近20種組織(器官)工程產品進入臨床試驗或應用階段。
(6)基因治療、細胞治療等技術將開拓疾病治療新領域
基因治療將使一些疑難病、遺傳病得到根除。目前,世界上已有300多項基因治療方案進入臨床,蘊藏著巨大的潛力。特別是針對遺傳病、疑難病癥,生物治療具有獨特的作用。
總之,醫藥生物技術正在使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等產生革命性的變化,正在推動人類醫學史上繼公共衛生制度、麻醉術和疫苗、抗生素應用之后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基因組學、脂類組學、生物芯片、分子分型、代謝組學、疫苗研制、個體化治療、干細胞和組織工程、基因治療和細胞治療等醫藥生物技術,將從疾病預防、疾病診斷、藥物研制、生物治療等方面,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延長人類壽命。
3.歐美日控制全球市場,新興國家市場快速增長
目前,全球生物醫藥產業呈現集聚發展態勢,主要集中分布在美國、歐洲、日本、印度、中國等地區。其中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占據主導地位。

到2015年,美國占國際醫藥市場支出的份額將從2005年的41%下降到31%,而位于國際醫藥市場支出份額第五名的歐洲的國家也將從20%下降到13%。同時,17%高增長新興市場將有中國引領,到2015年它所占份額將從2005年的12%上升到28%。(數據來源:IMS Market Prognosis, Apr 2011)

4.國際化分工協作的外包市場正在形成與發展
全球CRO市場規模增長迅速。2013年,全球CRO市場規模為286億美元,預計2017年將達到431億美元,2010-2017年間復合增長率預計達到10.5%。
CRO營收在全球新藥研發支出中的比重將增加。2013年新藥研發支出1232.2億美元,增長率達到7.3%,CRO在研發費用中占比22.7%,其中化學藥占比61.8%,生物技術占比38.2%。預計2017年新藥研發支出將達到1698億美元,其中CRO在研發費用中占比24.6%,化學藥占比56.7%,生物技術占比43.3%。
5.大數據:生物醫藥產業變革新契機
(1)大數據引發醫學研究變革
大數據是大趨勢,使得生產資料中首次出現了非物質成分:數據。世界正在由資本經濟時代向數據經濟時代過渡,數據及其服務成為國家戰略和經濟的基礎設施。生物和醫療領域已成為重要的大數據領域。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加上轉化醫學的興起,在世界形成了歷史性契機,可望使全球醫學研究實現歷史性跨越。
美國發布的年度癌腫報告,其實是一份惡性腫瘤大數據分析報告。中國正在建設腦腫瘤大數據平臺,旨在提供數據樣本資源庫,同時為八大腫瘤建立知識庫和分析庫。
而事實上,大數據不僅為生物醫學研究帶來了新的技術手段,還具有大規模降低醫療費用的潛在效益。根據美國BCC research公司研究顯示,僅就與高通量測序相關的組學大數據而言,至2018年,其市場總額將增長至76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達到71%。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報告,如果美國醫療保健行業對大數據進行有效利用,就能把成本降低8%左右,從而每年創造出超過3000億美元的產值。
(2)大數據應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差距大
大數據科學與產業具有較強的領域相關性,生物大數據已經成為歐美國家重要的發展戰略,也是美國國家大數據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歐美主導的國際生命科學計劃產生的數據和知識,已成為重要的國家資源。例如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計劃、DNA元件百科全書計劃、人類表觀基因組計劃、國際癌基因組計劃、千人基因組計劃等,這些計劃形成的數據資源潛在價值十分巨大。
2009年,美國出臺HITECH法案,將醫療衛生信息化列為重點發展方向,十年內累計投入2760億美元。加拿大也在規劃EHRS藍圖,旨在全面推進國家醫療信息化、電子監控檔案建設。英國10年內投入超過120億英鎊,用于建設全國一體化的醫療信息系統。歐盟則發力統一的e-health體系建設,10年投入超過60億歐元。
但在發展中國家,卻存在缺失生物數字主權的尷尬,其醫療數據幾乎不能共享,轉化利用率低。而美國目前已經初步實現了社區、醫院、區域的醫療數據共享系統。現實導致發展中國家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的高價值生物數據庫,且發展中國家生物大數據分析能力嚴重不足。
(3)生物大數據事關國家未來戰略
2013年9月谷歌公司宣布成立Calico公司,利用大數據進行人類衰老及相關疾病方面的研究。亞馬遜通過其云平臺托管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龐大數據庫,并免費開放。微軟也啟動了microsoft biology initiative項目,進軍生物醫學大數據領域。據悉,美國已建成覆蓋本土的12個區域電子病歷數據中心、9個醫療知識中心和8個醫學影像與生物信息數據中心。
但是,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生物醫學大數據產業尚未形成。因此,其迫切需要建立國家級生物大數據技術研發基地。
生物醫學大數據開發與利用,應面向國家生物數據匯集、管理、共享與利用的重大需求,重點突破生物大數據質量控制、集成融合、索引組織、存儲管理、搜索訪問、數據可視化、分析建模、知識庫構建等關鍵技術。
加強專業人才培養也尤為迫切。為適應生物醫學大數據的發展,應在生物醫學領域加強計算機科學、數據庫專業人員的培養,加強流行病學、統計分析、信息學人員、標本庫管理人員的培養。
(4)大數據風險:數據可靠性和隱私保護
數據中心崩潰的風險,可以通過在不同地域、不同條件下進行生物大數據存儲,再進行協同整合來解決。但在生物大數據的分析應用中,需要收集一切已知的生物信息,這與隱私保護存在沖突。如何在應用生物大數據的同時,更好地保護個人隱私信息,是世界各國都亟需解決的問題。
6.全球化學原料藥中心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全球醫藥市場分為三個層面:美國、歐盟、日本屬于第一層面,專利藥企業大多分布在這些國家;中國、印度處于第二層面,具有很強的仿制能力,但創新研發能力相對較弱;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處于第三層面,不具備藥品生產能力,需要大量進口。化學原料藥是醫藥產業的基礎。從2012年1月1日起至2016年12月31日的5年間,全球將有多達631個專利藥到期。專利藥到期高峰的到來,意味著研發并掌握著這些藥物的跨國制藥巨頭正在告別長達20多年的“專利壟斷”時代;而這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則意味著仿制藥將有更多的市場空間。
7.結論
(1)生物醫藥產業具有強大發展優勢和廣闊市場前景, 預計到2020年之后將進入快速發展期,并逐步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產業。
(2)醫藥生物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已成為國際科技競爭,乃至經濟競爭的重點。
(3)未來發展前景較好的醫藥生物技術主要包括基因組學、脂類組學、生物芯片、分子分型、代謝組學、疫苗研制、個體化治療、干細胞和組織工程、基因治療和細胞治療等。
(4)生物醫藥服務外包(CRO)市場規模大,擁有巨大發展潛力。
(5)大數據為生物醫藥產業變革新契機,將促進生物醫藥產業要素重組,引領產業發展。
(6)大數據信息的可靠性與隱私安全是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7)專利藥到期高峰的到來,這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則意味著仿制藥將有更多的市場空間。
本文章歸成長方略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和相關鏈接,否則追究其法律責任。
下一篇:中國醫藥產業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