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久久-青楼烟云在线观看-青青99-青青操国产视频-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热久久

網站導航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東亞望京中心A座 401號樓5層

郵編:100021

電話: 13552913761

當前位置:首頁  > 成長視點

四種模式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區

來源:本站 發布日期:[2021-11-24] 發布者: 點擊次數:

近年來,邯鄲市把鄉村振興示范區創建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和全域國土整治的理念,結合各縣(市、區)自身資源稟賦、產業特色,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探索形成鄉村旅游、特色產業、老舊礦區融合發展、脫貧縣易地搬遷四種主導模式。目前,全市已創建鄉村振興示范區23個,其中省級4個、市級19個,示范區總面積1230.84平方公里,涵蓋49個鄉鎮、589個村,做到每個縣(市、區)都有市級以上鄉村振興示范區。

鄉村旅游:開拓鄉村新業態

該市在中西部縣(市、區)依托豐富的山水人文資源,以農耕文化為魂、美麗田園為韻、生態農業為基、古樸村落為形、創新創意為徑,開發形式多樣、獨具特色、個性突出的鄉村休閑旅游業態和產品,建設特色鮮明、功能完備、內涵豐富的鄉村休閑旅游重點區和旅游帶。

復興區沁河生態旅游鄉村振興示范區投資約40.4億元,重點推進沁河河道生態綜合治理、康湖生態文明示范區、沁源生態園林等八大生態項目,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帶動周邊23個村莊綜合性發展,形成小麥加工、桑樹種植加工、魔芋種植加工、元寶楓種植加工、核桃種植加工、泓森槐種植加工等10個產業項目。總投資5000萬元建成的沁河源濕地公園,已成為周邊城鄉居民休閑的好去處。

叢臺區三陵鄉康農旅統合體鄉村振興示范區以打造中原趙文化、康養休閑旅游目的地為目標,以餐飲娛樂、運動康養,生態觀光、休閑度假為功能定位,打造集餐飲、運動、休閑、娛樂和康養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目的地。該示范區依托三陵鄉區位優勢和紫山、趙王陵、古石龍等眾多文化資源,發展休閑采摘、民俗康養、電商推介為主的現代都市型農業,成為邯鄲近郊鄉村旅游新名片。

特色產業:走出種植新路子

該市在東部平原縣依托資源優勢,選擇主導產業,建設富有特色、規模適中、帶動力強的特色產業集群,開發特色化、多樣化產品,提升鄉村特色產業的附加值,促進農業多環節增效、農民多渠道增收。

邱縣文冠小鎮鄉村振興示范區以發展村集體經濟為主線,實施公司+村經濟合作社+農戶方式,發展文冠果種植1.5萬畝,建成了中國北方最大的文冠果生產加工基地。該縣聘請湖南農業大學、河南工業大學等全國知名的茶葉、食用油開發與利用專家學者為技術支撐,研發文冠果茶、文冠果油、文冠果膠囊、文冠果護膚油等系列產品,建成文冠果茶、文冠果油加工生產線,年制茶能力3萬斤,銷售收入上億元。該縣被授予全國文冠果名縣稱號。

雞澤縣滏陽河流域鄉村振興示范區做優做強特色辣椒產業,建成省級精品現代農業園區,吸引全國10余個省份、幾十個品種的鮮椒向本地集聚,現有辣椒加工企業130余家,帶動當地就業1萬余人,年加工鮮椒60萬噸,主要產品200多個品種,年產值達46億元,成為全國知名、北方最大的辣椒種植、加工和產品銷售集散地。

廣平縣引導村民從單一的農作物種植轉變到集種植、觀光、休閑于一體的特色種植+觀光采摘特色休閑產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戶增收。

老舊礦區:還原青山造金山

 

在資源型老工礦區,該市以恢復生態為目的,突出進行山體治理和礦山修復工程,通過占補平衡,讓大批土地恢復利用,拓展發展空間,同步推進農村生產、生活、生態建設。

峰峰礦區堅持全域整治,全域修復,提出修山、修水、修地、修氣四修并舉,按照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建則建、宜景則景原則,采取生物治理+工程治理的辦法,通過分級削臺、砌溝筑坎,客土回填、引水上山,削坡平整、造林綠化等措施,讓溝壑變平川、礦山披綠裝。共修復礦山及荒山90處,鋪設引水上山管道6000米、造林綠化種植400萬株,建成北響堂森林公園并成功晉級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建成元寶山森林公園、南響堂森林公園、西山生態園等,將荒山變成了旅游景點。同時,把臨水鎮東泉頭、清泉村、西泉頭村、中清流村、西清流村等5個村聯村并建成兩個小區,帶動峰峰礦區北部新城建設一體發展。

易地搬遷:整體打造新農村

在脫貧縣,該市按照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推動一二三產業、兼容生產生活生態,實現工農城鄉一體化發展。

大名縣215省道鄉村振興示范區涵蓋2個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共投資16.23億元,其中金鄉水岸社區涉及黃金堤鄉13個搬遷村莊、完成投資10.61億元,金域藍灣社區涉及萬堤鎮3個村莊、完成投資5.47億元。依靠易地扶貧搬遷貧困人口后續產業扶持政策,在黃金堤和萬堤2個安置點周邊集中發展加工業、特色種養、電商、裝備制造等扶貧產業,引導農戶自愿土地流轉,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實現長期穩定增收;黃金堤安置點建設了工業園區、農業園區、養殖園區、商貿園區,吸納就業2450余人;萬堤安置點依托縣裝備制造園區,吸納就業850余人。同時,引導農產品加工產能向安置點周邊集聚,統籌做好勞務輸出、技能培訓、公益崗位設立和社會保障政策轉移接續工作,對搬遷群眾產業、就業、幫扶、培訓、服務全程跟蹤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