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新態勢
來源:本站
發布日期:[2020-10-16]
發布者:
點擊次數:
當前,我國正處于新的發展階段,全球疫情持續影響、世界局勢復雜多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疊加交互,共同構成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錯綜復雜的時代背景。“十四五”,我國正處于從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轉段”的交匯期,將要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機遇
第一,擁有大規模優質勞動力優勢。據統計,預計到2030年,我國20~50歲的青壯年人口數量將達到6.12億人。新一代青年人口有著很多自身的獨有的特點,例如“Z世代”,“Z世代”生于1995年到2010年之間,作為中國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此類群體受教育程度高,視野開闊、思維活躍且開放,在未來國家社會發展中將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具有超大規模消費市場的優勢。2019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1.16萬億元,按照當年1∶6.9的平均匯率折算,相當于5.97萬億美元,已經超過美國5.46萬億美元的零售總額,成為世界第一大消費市場。
中等收入群體人數的快速增長是促成中國消費規模不斷壯大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的人數已經超過了4億,并且根據預測,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的人數還有望迎來大規模增長。2018年,我國居民消費占GDP的比例僅為39.4%,總消費率為54.3%,這個數值遠低于大部分發達國家。因此,未來我國的消費率上升空間仍然較大。
第三,科技創新優勢日益凸顯,尤其是在互聯網領域,新技術的涌現越來越多。近年來我國的科研經費投入不斷增長。2019年我國投入研發經費共計21737億元,僅次于美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投入國。未來,5G等新技術的發展不僅是對寬帶、速度的升級,更會帶來一場新的內容革命、新的消費革命。
如何抓住發展新機遇
首先,過去國內經濟循環發展以三駕馬車拉動,出口部分為我國GDP貢獻了部分比重。但在今年的新形勢下,我國必然要將對外出口轉為國內市場,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其次,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作出了指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未來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都需要在創新中去尋找出路。這要求我國的科技創新要有持久性,不能對全球化過度依賴,創新精神要體現在我們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
最后,要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的發展活力,目前,我國部分管理體制和政策不完全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例如,現行的金融產品的開發基本是以常規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為主,需要實物的抵押和擔保。這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適用于以無形資產和智力資源為主的文化和文化旅游相關的企業。
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趨勢研判
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不確定性。
習近平總書記講到新發展階段是危機并存的,危中有機、危可轉機的一個階段,這就要求我們要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要準確識辨、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才能夠轉危為機,實現安全高質的發展。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導致海外市場收縮,物流運輸成本提升,居民預期收入降低,同時也在加劇國際貿易摩擦,讓本就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在這個過程當中變得更加復雜。
消費的增長貢獻率進一步提升將利好文化產業。
第一,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國經濟增速將進入到中速區間,消費成為經濟增長重要區域,文化消費將迎來利好的增長。從數據上來看,8月份,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和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0.5%和0.7%,增速均為年內首次轉正,居民消費進一步復蘇。
第二,各類文化消費場景穩步恢復。電影院、景區、展會等各類消費場景逐步恢復,市場活力穩步提升。電影院有序恢復開放營業以來,票房收入不斷提高。2020年“七夕”單日票房超過5億元,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第三,經濟內循環為擴大文化消費帶來機遇,同時助推新一輪“國貨崛起”。我國目前與上世紀90年代的日本在消費行為上具有相似性,正逐步從奢侈化的品牌個性消費向追求性價比的理性消費過渡。
科技創新將成為主導新發展階段的決定性因素。
當前,我國仍需顯著改變科技投入不平衡現狀,有效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并強化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支撐,才能依托技術賦能實現“換道超車”。我國數字文化產業正處于新一輪爆發性增長的前夜,呈現出三大趨勢。首先,數字技術帶來最大增長的一定不會是數字文化產業現有的一些細分行業,而是會催生出全新的業態和商業模式。例如外賣平臺、電子貨幣等。其次,數字技術不僅提供豐富的文化消費品,未來還將成為文化生產的助手。最后,顛覆性的場景將會出現在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比如,不只是手機屏,未來汽車和地鐵里的各種屏可能成為信息交互中心,文化消費的場景被大幅度延伸。
數字經濟推動文化新業態迅猛發展。
2020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個部門公布《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提出支持15種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數字新業態之所以能迅猛發展,首先是因為技術上的突破。數字技術提供了數據融通、資源流動、價值共享的技術底座。其次是數字技術改變了商家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要求商家要更加重視產品本身的價值。
新人群、新圈層的文化需求成為新藍海。
隨著大眾個性化、定制化、體驗化的文化消費需求的增長,分眾化、垂直化、圈層化文化消費市場不可估量。特定客群的用戶需求將帶動產品創新和市場進一步細分。
《老年消費習慣白皮書》調查結果顯示,銀發族的消費觀念也發生了較大轉變,即新老年快速崛起;品質付費意愿日益提高;健康消費方興未艾;精神文化消費持續升溫;享受型消費漸成潮流。
然而目前適應老年人的文化產品市場有效供給明顯不足。與老齡化的日本相比較,日本老年文化消費達到1125億元人民幣、老年娛樂消費1000億元人民幣,而我國老年文化消費市場尚未真正打開。未來,針對老年人文化產品的開發,應當把握住三條準則:滿足老年人的真實需求、適合老年人的文化消費形式、順應老年人的文化消費心理。
上一篇:東莞園區經濟增長研究
下一篇:鄉村振興要補齊規劃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