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對策
來源:本站
發布日期:[2021-04-09]
發布者:
點擊次數:
(一)打破產業發展路徑依賴。第一,解放思想,突破原有產業發展模式。積極轉變發展思路,消除高能耗、重污染、綜合效益低下的生產能力,減少產能過剩,將產業模式選擇與地方特色發展相適應,逐步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從縣域實際現狀入手,發展具備比較優勢的產業,錯位發展,創建縣(市)特色品牌,從而促進縣域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時,借助鄭州市國家中心城市的輻射力,在工業布局上與鄭州及周邊城市新鄉、開封、洛陽等對接,提供高質量的現代服務和生產設施,完善附加功能。第二,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加大對縣域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按行業、類別、效益等給予不同的扶持力度,提高產業智能制造力,促進企業上市,培養高端人才,促進產業向綠色轉型,向智能化發展。第三,改善出口結構,提高外貿產品的質量,向中高端產品轉移。充分利用河南農產品加工的“三品一標”,執行嚴格的生產標準,著力打造高端農產品品牌,提高“河南制造”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二)優化產業結構。遵循因地制宜、協調發展的原則,改善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不是對成功個例生搬硬套,需要結合縣域人文地理、特色優勢。目前,全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明顯的標志是經濟增速放緩且將持續一段時間。縣域經濟發展轉變了以往提高GDP,爭奪排名、追求速度的模式,可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經濟高質量發展,深耕縣域自身發展條件,選擇適當的主導產業,依托主導產業帶動其他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優化產業發展,改善河南省縣域的經濟結構。
(三)加快科技創新要素集聚。自主創新能力是縣域經濟轉型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重要抓手,加快科技資源整合,加快創新要素的集聚。第一,積極營造創新文化,創造技術平臺,加快創新要素積累。堅持創新驅動,創建創新型城市,打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局面,促進社會各界融入到雙創的浪潮中。與鄭洛新國家創新示范區深入對接,支持企業建立研發部門,進行產學研協同創新,進行資源整合,促進制造業發展。第二,建立培訓部門,開展職業技能教育和綜合培訓,與企業合作定向培養技術工人或專業人才,提高創新人員的創造活力。第三,促進資金、人才回流,創新人才引進機制。提供政策支持引導企業家回鄉發展、項目回遷、資金回流;實施人才引進政策,給予人才補貼,建立特殊人才引進政策,吸引高級專業人才和技術人才,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保障。
(四)加快產城融合發展。以點帶面,推進產業集聚區和縣區基礎設施服務建設,促進人口集中、產業集聚、縣域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高城市發展水平。一方面各省(市)繼續建立產業聚集平臺,并根據縣(市)產業發展條件和資源要素,從中心城市和發達地區承接產業轉移項目,關注帶動性強、關聯度大、黏性高的項目。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導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完善配套產業。鄭州中心城市發展所涉及的縣(市),按照中心城市的產業發展戰略,互補錯位進行產業布局,并將配套的相關產業納入發展規劃中。傳統農業類型縣域經濟發展充分挖掘當地資源,結合農業發展的特征,借助內生型產業推進產業向工業集聚區發展。另一方面縣域經濟的轉型和發展發揮第三產業的作用,建設商圈和特色商業中心,培育集餐飲、購物、休閑、文化和旅游于一體的綜合業態,并合理改善城市的生活性經濟服務,例如金融、保險、咨詢、租賃、教育、醫療、文化和體育等服務。
(五)優化縣域營商環境。一是構建金融體系。目前縣(市)已有涵蓋不同類型的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由城區向村鎮延伸,能夠發揮商業銀行和小額信貸機構作用。政府應鼓勵金融機構增加信貸,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資金鏈的問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例如創建“中小企業幫扶基金”和“中小企業信貸補償基金”。研究并推廣宅基地和農房抵押政策,解決農民貸款缺少抵押物、融資困難的問題。二是創造良好的營商氛圍。創建人人創業的商業環境,積極提升營銷的意識,并為商業活動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構建新型政商關系。三是推進改革“放管服”。鼓勵企業創新改革方式,科學設置機構,積極推動事業單位改革。精簡政務服務審批事項,創新服務方式,為人民提供一站式服務,同時不斷完善線上“智慧政務”平臺,提高政務處理效率。建立中小企業服務平臺,為企業項目開展提供指導;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促進企業良性競爭,避免不當競爭,保護生產者的合法權益。
上一篇:大理市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