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面臨“五期交匯”
來源:本站
發布日期:[2020-09-18]
發布者:
點擊次數:
“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謀劃,恰逢“兩個百年目標”交接、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銜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等重要歷史節點。總體而言,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面臨“五期交匯”。(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是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的時候,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是檢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色和質量的關鍵指標。“十三五”所處的歷史時期,正是小康社會從基本建成到全面建成、從農村局部小康到鄉村全面振興的歷史階段。“十三五”末,農業現代化要取得明顯進展,城鄉發展的融合協調性需要明顯增強,農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需要普遍提高。“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和農民生活要再邁上一個新臺階,筑牢小康社會的根基。
(二)第二個百年目標建設需要順期開局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是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的時候,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十三五”“十四五”兩個五年規劃,正逢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性交接。這就需要在第一個“百年目標”實現的同時,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筑牢根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基礎在“三農”。到2050年,要達成鄉村全面振興的目標,真正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把我國從一個農業大國建設成為農業強國,從鄉土文明建設成城鄉融合文明,把農民發展成高素質的城鄉公民,“十四五”要做好開篇布局。
(三)精準脫貧任務需要按期完成“十三五”末,要確保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平均每年減貧1300萬人以上,接近1億人口脫貧。2019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109萬人,至2019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僅剩551萬人。2020年絕對貧困將按期消滅。“十四五”是檢驗“脫真貧、真脫貧”的重要時期,期間要保證已脫貧人口不返貧,已摘帽貧困縣不反復。這就需要繼續幫扶已脫貧地區,尤其要加強對不穩定脫貧戶、邊緣戶和邊緣村鎮的動態識別,夯實精準脫貧成績。
(四)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即期有機銜接在精準脫貧的基礎上,要鞏固提升精準脫貧成果,加快補齊鄉村振興的基礎設施和社會民生短板,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一個重要的銜接點在于,加快緩解農村相對貧困問題。我國農民還有相當一部分居民處于相對貧困狀態。解決鄉村相對貧困問題,不僅收入要達標,而且要在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方面全面振興鄉村,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尤其是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要把推動產業扶貧幫扶資源、政策舉措等有序轉到鄉村產業振興。從“十四五”開始,要把農業發展成有魅力的希望產業,把鄉村建設成為宜居宜業的樂土,讓廣大農民群眾可持續地增收致富。
(五)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適期深化“十三五”期間,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具體表現在:一是產品結構初步調優。2016—2018年,非優勢產區籽粒玉米面積調減286.7萬公頃,大豆面積增加160多萬公頃,棉油糖、肉蛋奶、水產品品種結構和品質結構均有所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連續3年穩定在97.5%以上。二是生產方式初步調好。“一控兩減三基本”取得明顯成效,2018年農田有效灌溉系數為0.554,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均實現負增長,秸稈、養殖廢棄物和農膜綜合利用取得明顯進展。三是產業體系初步調順。
2018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7.9萬家,經營收入14.9萬億元,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快提升,共享農業、體驗農業、中央廚房等農業新業態蓬勃發展,農業多種功能不斷拓展。2018年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30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8000億元。四是相關改革深入推進。農業補貼制度不斷優化,托市政策改革攻堅階段順利完成,信貸、保險支農政策力度加大,2018年銀行業涉農貸款余額達到33萬億元,農業保險提供風險保障3.46萬億元。但是,“十四五”期間,我國農產品需求總量仍然剛性增長、需求結構還會持續升級。這就仍然需要真正由市場引導,順應從過去的“有沒有”到“好不好”的轉型升級,實現創新為第一動力、協調為內生特點、綠色為普遍形態、開放為必由之路、共享為根本目的的農業高質量發展。